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原点的句子图片(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原点的句子)

日期:2024-02-04 来源:文案句子网 浏览:0

1. 关于回到原点的诗句

关于回到原点的诗句

1.形容一切从新开始,归于原点的句子有哪些

1.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2.一切的一切终究回到了原点,开始重来。

3.愿所有美好的事都会发生,你会拥有你值得的。

4.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你又回到原点,也没有关系。

5.从海布里驶出的列车,回到原点,还将重新启程。

6.多年不见青山依旧绿水依然,岁月带给我们各种酸甜苦辣或喜或悲,回到原点生活不过如此。

回到原点的唯美句子:

1. 朋友来了自然高兴,朋友走了不必介怀,因为你本来就是孤独一人,只是回到原点罢了。

2. 想挣脱却还是回到原点,以为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开,原来只是自己在自欺欺人。这种气氛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想逃避却再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借口。

3. 醒来一切还是回到原点,所有的煎熬还是要靠自己去忘掉真的不想醒过来,现实实在是太煎熬了。

4. 有能力靠自己过得更好,却被剥夺回到原点。谁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会给你钱,会给你买东西”……明明靠自己也可以有钱有东西,为什么需要别人的施舍。

5. 我想,有一天,坐在一辆公交上,不用急着赶往目的地,只是坐在车里,一直坐一直坐,直到重新回到原点。只是安静的听听音乐,看看路过的风景,看着上下车的人,行色匆匆。

6. 吐完这一肚子的酸苦酸苦的水有用吗矫情的一笔不一样还要回到原点吗?

7. 有些事情即便可以重头再来,也很难再回到原点。纵然是相同的道路,人生可以两次路过,也不会再有原来的感觉。

8. 随遇而安的安于现状,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原点,有点乱,自己的事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可不善言谈的言语却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好度。

2.类似“我绕着地球一直走回到原点”的句子有哪些

1. 最完美的人生就是以爱为半径,画一个圆,最后回到原点。

2. 叶终会凋零,回归尘土,落叶归根,即使它曾经多么清新。

3. 海纳百川然后又以流水形式遍及每个角落。

4. 多年后我再次回到原点,那不是从新开始,因为我积累了经验。

5. 当你从原点出发,无论是到达梦想的终点,还是平庸的结局,其实又是新的原点。

6. 我们总是从单身到热恋最后分手,周而复始。

7.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8. 走的突然,我们不曾告别,这样也好,我们永不告别,留下最初的记忆。

9. 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回到了咱们初次见面的地方。

10. 我永远也不希望咱们的故事会有句号。

11. 当父母走的那天,我们就真的成了流浪者了,再也回不到原点了。

12. 一切的一切都会回到原点,只是时间问题。

13. 你以为我没有回头,我以为你失去希望。

14. 我是高歌的飞鸟,留存于美好的人间。

15. 人的一生,注定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岁月 ,一个温暖了阳光。

3.我绕着地球一直走回到原点的句子

时间飞速前进,我的思想也在不断地遐想,但实际行动却远远不足,我那么辛苦,那么累的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居然发现自己又回了原点。

可能是我以前做的不好,可能是我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所以希望我从原点重新出发,我要穿越,穿越回初一的懵懂,穿越回12岁的青春,穿越回开始的勇敢与拼搏。 一天之内,大哭大笑,听到很多,看到很多,疑惑很多,鄙视很多,无视很多,想到很多。

“因为我年轻,所以我不怕输。”“时刻都要淘汰自己,否则就是别人淘汰你。”

就因这两句话,就因这无数的话语,无数的眼光,无数的泪水,我决定了,我要穿越,穿越回最初的自己,我绕着地球转了很大一圈,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的美称。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人家,大家对竹子情有独钟,他们都会在庭院中开辟出一块空地,种上几株竹子。种植竹子的地方或大或小,但这并不影响人们闲暇之余欣赏翠竹的心情,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是一样的。

人们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青翠挺拔、高风亮节、凌寒傲雪、经冬不凋、四季常青,更因为竹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因为竹子的种种美好品质,将它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它们倾注了无限情怀。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坚强品格,更以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摒弃了梅花孤芳自赏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趋完美,赢得并占据了人们心中独特的地位。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化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淇奥》一诗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

《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茂盛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我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自《淇奥》之后,竹子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之一,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诗中的竹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魏晋时期有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风度;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风中的摇曳的声音和清疏的身影,尽入诗怀,诗人并借用竹子的形象去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等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传统文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

在我国诗词长河的诸多的赞咏竹子的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咏竹诗《昌谷北园新笋》。李贺的家乡在昌谷(今河南省宜阳),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翠竹,几乎长满了昌谷的每一块山林,每一块空地,昌谷简直就是竹子的海洋。

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子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李贺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李贺祖上是李唐皇室宗亲,可是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同时代诗人李商隐为李贺写过一篇传记体的《李贺小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由此可见李贺不遗余力的好学程度,李贺在学习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益齐名了。

李贺很小就有诗名,最早受知于韩愈。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就说李贺“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也就是说说,一代文学巨匠韩愈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李贺的才华。

李贺是中唐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跳脱,用字坚锐深沉。他的诗作能给人带来梦幻的色彩的,力量的震撼,美轮美奂的享受,李贺的诗歌被誉为唐诗阆苑中的一朵奇葩。

韩愈画像

可是,功名并没有向这位才子投来橄榄枝,运气似乎也没有垂青过这位才子。他参加科举考试,总是与登科擦肩而过,并不是因为他的成绩,而是他连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审核通过,原因竟然是李贺父亲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犯嫌。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

尽管对李贺有知遇之恩的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韩愈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关系积极斡旋,争相奔走,为李贺辩护,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万般无奈之下,李贺不得不离开长安。

李贺画像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法人打击很大,当年回到昌谷后,他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并考核后,担任了从九品的奉礼郎。从此,李贺在长安度过了长达3年的仕宦生涯。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李贺心中的哀愤与孤激与日俱增,加之妻子病故,这一切让诗人忧郁成疾,从此一病不起。

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待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其中的曲折与无奈,落魄与哀怨是可想而知的。

这位蹉跎半生,空负一身才华的诗人,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原点,他也终于在家乡走完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暂人生。

李贺在家乡昌谷写的这首咏竹诗,旨在表达心中堆积已久的哀怨之情。结合李贺的仕宦之旅和人生际遇,可以看出,竹的形象就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叠合起来,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实体。这样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虚与实之间并行不悖,读来让人无限感慨。

开篇两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意思是说:刮去竹子上的青皮,刻上楚辞般的诗句,光洁的竹身上留下一行行黑色的字迹,字迹历久弥新、翰墨飘香。

这两句描述诗人在竹上题诗的情景,笔势如题写诗行的笔锋一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的语言文采斐然,又不失含蓄蕴藉。透过诗句,这位空负才华的怀才不遇的诗人在竹子上题诗的情景似乎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这是一个感人的画面。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诗人创作的歌诗。

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描写,又有情感体现,蕴意十分丰富。

尤其是诗人描摹竹子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又使竹子的美好形象受到玷污。

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色彩形成强烈反差的对比,来表现内心的忧愤。

后两句“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大意是说: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又能够看得见呢?竹叶上的露珠滴落,好像在雾里悲啼的泪水一样,压得千万枝竹枝弯下了身躯。

这两句以竹叶上的露珠象征伤心的泪水,着重表达诗人忧愤的感情。诗人形格势禁,他只有在家乡昌谷的竹林中,似乎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时光镌刻在诗人心灵上的创伤,也似乎只有在竹林中才能得到治愈。

“无情有恨”,指的是诗人在竹子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恰恰是长期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无法抑制的怨愤导致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怨愤呢?清代学者姚文燮在为李贺的诗集作注时,曾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姚文燮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李贺此时的处境以及心境,这样的评价也是相当中肯贴切的。

李贺在家乡昌里时,不止写过一首咏竹诗,在另一首咏竹诗中,诗人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龙材”指的是出类拔萃的竹子,在诗人的眼中,也出类拔萃的人才。诗人以“龙材”自喻,希望自己能像雨后春笋那样,节节拔高,直上青云。

但结果却是几乎无人欣赏,李贺生前,他的诗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赞赏、评论、转发。

越是美好的希冀,与现实的反差也就越大。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能回到故里,整日与竹为邻,与竹为伴,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诗人在竹子上题诗,无非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

这从“无情有恨何人见”一句中就可看出端倪,诗人摒弃直抒胸臆的陈述句,用疑问句的语气和句式将心中感想诉诸笔端,在大开大合的写作手法中寄托情思,诗意也呈现出变化多姿的风貌。

细细品味最后一句,诗人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委婉,然而感情充沛。诗人极力刻画竹子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就像是伤心的女子掩面而泣。

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露水,不时地向下滴落,这与因伤心而垂泪的女子的形象是何其的相似。

表面看起来,诗人是在写竹子的愁苦,其实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也就是将人的情感赋予在竹子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来说,写竹的形态是实写,写人的感情是虚写,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写,写竹的形态是虚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因为诗人虽然从头至尾都在写竹子,诗人的形象却又无处不在。诗人的形貌、举止和精神寓含在诗句中,寓含在竹子的形象中,人与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景与情贴切地交织在一起。

竹子的愁愁容宛如人的愁容,竹子的哀情也与人的哀情相通,人与竹守望相助。然而诗人兴寄深远,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竹子上,避免直抒胸臆的口头对白,从而形成了诗人与竹子的心灵对白。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诸如有着像李贺这样人生际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之间的心灵交契,既是一种文化情态,更是一个历史过程。竹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人的品质的体现,也是诗人对认知方式的探索与诠释。

李贺的这首诗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诗人以这样的方式寄托了自己的情思,人与竹的心灵交契,竹子被赋予的文化情态,诗人对生命认知的探索与全诗,全都浓缩在这首只有二十八字的诗篇中。

上一篇:嘉陵江在哪个城市(嘉陵江)   下一篇:人生如锦鲤唯美句子(鲤鱼的吉祥语)

微信公

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