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辛弃疾此去泉台招旧部)

日期:2024-01-28 来源:文案句子网 浏览:0

1. 辛弃疾关于报国的诗句是

辛弃疾关于报国的诗句是

1.什么诗句是辛弃疾杀放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骑兵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是辛弃疾最豪迈也是最后一次直接上前线作战,以致他中年后无奈归隐铅山时,回忆此次参战的"金戈铁马",不由得感慨万分,遂写下掷地有声的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报国的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1、《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注释:

辛弃疾一首祝寿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也志在恢复,所以辛弃疾与之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构成了悲壮苍凉的风格。

2、《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注释:

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词中真切地表达了乾道初年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一个爱国志士,雄心勃勃要报效国家,却不为世所用,内心实在是痛苦的。在寿筵席上,词人对赵介庵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赞扬漕介庵才华出众,期望他把无边的春色带给人民。

3、《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4.辛弃疾的诗句是从军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翻译: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5.有关立志报国的诗句有哪些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易水歌》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5.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6.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8.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李益《塞下曲》9.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10.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2.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示僧》1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1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15.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狱中题壁》16.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6.表达立志报国的诗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ؤ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金错刀行》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7.辛弃疾的诗句是从军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翻译: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

8.描写报效祖国的诗句

1、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 【朝代】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2、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引言:

辛弃疾,一生热爱疆场,保卫国家。提到他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肝胆照汗青”的爱国形象,而这一形象都是从他的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一生创作诗词无数,大多数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写的爱国诗词。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见梦回吹角连营的心系战况、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期盼、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感慨。辛弃疾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善于利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忆王孙·秋江送别》就是其中一首。

然而,这首词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被现今部分专家学者们戏称为“抄袭”之作,之所以他们会这样说,是因为,全词仅仅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袭”别人的,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自己的。那么这首词中的原句都出自何处呢?

一、《忆王孙·秋江送别》

这首词抛去抄袭的说法,在品鉴过程中存在别样的趣味。全词一共五句,辛弃疾利用巧妙的拼凑与组合,让这首词充满了别样的趣味,让人能够透过词的本身,看见词句后面的感情,产生共鸣。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词的每一句都是词人在创作之后的句子,相似于古人却不同于古人,辛弃疾赋予了这首词别样的灵魂。通过改变诗词的结构和韵律,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首先诗词的开头用了一句登山临水送将归,辛弃疾利用这句表达送别之意。

悲伤如同秋季一般,如同枝丫上的寒霜,临水的寒冷,表达了辛弃疾对于送别的悲伤之意。第二句“莫”字再次点明词人悲伤的心情,刚与好友成为知己,转眼就要为他送别,词人心中如同经历生死离别般,格外悲伤。

第三句不用登临怨落晖与第一句呼应,转眼日暮西垂,和朋友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又到了分别的时刻,登临送别友人,这落下的太阳就如同词人的心情一般。日出日暮这就是人类无法打破的自然规律,即便是因为日落了,有人要离开了,但是这又能怨恨谁呢?

第三句一语道出词人心中的不舍与无奈,这第四句,直接总结了词人此刻的心情。昔人非,道出的是物是人非,是人情世故,词人明白再不舍得也会有分别的那一天,就像月亮永远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直接升华词人诗词的意境。

点明词人心中所想的不仅仅是友人的离开,还有国家危难。面对友人离开心中不舍,面对国家朝政,心中十分失望,以及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保卫自己家国的心痛之情。词人巧妙的运用结构的设计,让诗词不断变化,看似充满矛盾,实则深邃沉重,回味绵长。

词中表现出了他在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面对日出日落只能无奈接受,不能做出丝毫改变,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和家国之间关系的思考。词人满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然而时局不定,一直无法得到朝堂的重任,面对萎靡的朝堂,他的心中如同面对无法改变的时空一般,有心无力的心痛之情。

二、《忆王孙·秋江送别》诗词出处

辛弃疾这首词,完全是用了前人的创作,用古人创作出来的名句,表达词人心中的感情。虽然是直接利用了古人的词句,但是辛弃疾利用自己见解,让这首词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辛弃疾用第一句点明创作目的的词句出自《楚辞》。

原句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在原句中,这句词就是用来表达送别的句子,词人善于将秋天和送别联系在一起,致使后人每每想到秋天,便是凄凉之情,悲凉之感。

第二句的出处在《九歌·少司命》中,原句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的感情则是悲哀和欢乐是相对应的,辛弃疾在利用这句时,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开之后的悲伤。

第三句则是出自《九日齐山登高》,原句是:“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用这句诗表达的是用“不用”表达的不是没用,而是无须有,他想通过节日的醉酒,来掩盖自己的长期积于胸中的郁闷和人生迟暮的感慨。

第四句出自于《陌上花三首》,原句是:“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苏轼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往的人事,如此用来寄托他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第五句出自于《汾阴行》,原句是:“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对时空的议论,发出今夕盛衰无常的感慨,物是人非,唯有秋雁年年要向南飞去。辛弃疾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传统共同的悲伤,集中在一起使用,非但没有让词句间充满矛盾,反而让句与句之间相得益彰,更加精妙。

这首词在结构上,虽然是应用原句,但是却是将每一句的意思更加升华的组合在一起,若非文化集大成者,随意组合前人的诗句便会造成语意不同,意境不和的现象,足以见得,辛弃疾在文学上的造诣。

三、集句诗词文化

“集句”在诗词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写作手法。最早尝试的晋朝的傅咸,他利用《诗经》中的句子,创作成诗,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便成为了一种创作手法。“集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宋朝最为流行,比如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秋江送别》就是完全利用了“集句”手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文天祥,他们都善于将“集句”放在自己的诗词中,让诗句到达更深层次的境界。当然,有一部分文人十分排斥这样的诗词创作手法,认为这就好比是抄袭,没有自己的水平在里面,抄袭来的是没有价值所言的。

文人在评价辛弃疾的那首词时,认为有失得体,文人最注重的应该就是文学上的独立性,公然抄袭是可耻的。然而,实际上,辛弃疾的这首诗利用是当时最流行“集句”法,或许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算不算抄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实“集句”法就如同现在我们所说的句子摘抄,只不过古人使用的是诗、词、歌、赋,而我们多了一些白话文。总体而言,“集句”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化一种交融,更加多元化。

结语: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秋江送别》,只有短短五句,句句都有出处。虽然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抄袭”前人的诗词,但是在其存在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其中不凡的意蕴。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表面上是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送别时的悲伤,实际上却是表达了词人对于宋廷的失望。

面对如此颓靡的南宋朝堂,词人虽然心中想为家国作出自己的战绩,奈何君主不赏识,朝中官吏也是同流合污,导致辛弃疾报国无门,心中悲愤。最后,对于辛弃疾“集词”的做法,在古代是被允许的。在创作这首词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文化水平,所以是可以认为不算抄袭。

虽然今人解读起来引发了一定的争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抄袭之作”。但作者看来,这完全是是他们站在了现代的角度去看问题,毕竟在古代是允许诗词“集句”的。当然,今时不同往日,今人们倡导文化版权,抄袭为耻,所以我们才应该更加尊重文化原创。

上一篇:形容景色很美如仙境般的句子还有月亮(形容景色很美如仙境般的句子)   下一篇:的路在脚下看图猜九个字(的路在脚下)

微信公

众号